为提升教学质量、促进教学经验交流,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于3月21日上午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。吴嘉继老师以《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》为主题做示范教学。此次示范教学以生动的历史叙事、多维度的对比分析以及师生互动模式,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堂兼具学术深度与教育温度的思政课。
吴嘉继老师以“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始”为切入点,通过大量珍贵史料与可视化图表,梳理了鸦片战争前古代中国的辉煌文明与西方的“望尘莫及”,以及清朝中期的迅速衰落和近代欧洲的迅速崛起;她着重剖析了清朝中期迅速衰落的原因。吴老师强调:“鸦片战争不是一场“商务上的误会”而是“蓄谋已久的侵略”,不是“贸易战”而是“侵略战”,这一观点引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考。

课堂上,吴嘉继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了虎门销烟、南京条约签订等历史场景,并通过“角色代入”环节,邀请学生从清朝官员、英国商人、普通民众等不同视角展开讨论。在分析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时,他引用林则徐“器不良”“技不熟”的反思,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技术落后与制度僵化的双重困境。课堂后半段,学生围绕“列强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?如何正确认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?”展开讨论,吴老师适时点评,指出“决不能因西方列强有“双重使命”的客观效果而替西方----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辩护、美化甚至评功摆好,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。
课后,纲要教研室召开专题研讨会。观摩教师普遍认为,此次课程设计“既注重历史细节的真实性,又凸显宏观叙事的思辨性”,尤其是通过中西方对比视角,帮助学生跳出单一历史叙事,理解近代中国转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。青年教师表示:“吴老师的课堂证明,思政课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批判性思维与家国情怀的培养。”

本次教学观摩活动以示范课为载体,展现了思政课建设的创新路径。正如教研室主任孙伟老师总结所言:“讲好鸦片战争这段历史,不仅是还原真相,更要让青年学子在古今对话中理解‘落后就要挨打’的深刻警示,激发民族复兴的使命感。”此次示范课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生动范例。